开24小时便利店生意怎么样?不同地段结果差3倍
发布日期:2025-08-08 13:27:28 点击次数:190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《2024年便利店行业报告》显示,24小时便利店的数量在过去三年增长了67%,但单店日均销售额差异显著:写字楼周边的24小时店平均日销8200元,而普通社区店仅4100元。在上海陆家嘴经营美喜福24小时便利店的王磊,用两年时间把60平米的小店做到日均流水1.2万元,而他朋友在老旧小区开的同品牌店铺,因夜间客流稀少,半年后就改成了早七晚十的经营模式。24小时便利店的生意好坏,从来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。
写字楼商圈:夜间经济的黄金场
王磊的店开在写字楼B1层,紧挨着地铁出口。每天晚上9点到凌晨1点,是这里的消费高峰。加班族穿着西装冲进店里,抓几瓶能量饮料、三明治和速溶咖啡,收银台前常常排着小队。“有次凌晨2点,一个团队买了20份关东煮,说是项目上线庆功。”美喜福的智能系统显示,该时段的客单价高达58元,是白天的1.8倍。
写字楼店的商品结构很关键。王磊的冷柜里,即热米饭占了三成位置,其中黑椒牛柳味卖得最好;货架上的功能性饮料比普通便利店多5个品牌,连进口能量棒都备了三种。美喜福的督导帮他算过,夜间销售贡献了全天45%的营业额,毛利率比白天高12%。“这些加班的年轻人,对价格不敏感,但要速度快、品类全。”
不过,写字楼店有明显的周末低谷。王磊发现周六日的白天客流骤降60%,于是调整了人员排班,周末只留一个人值班,同时增加了旅游纪念品和便携零食,吸引路过的游客。“周末的营业额虽然只有工作日的一半,但好歹不亏本。”
社区周边:需求决定营业时间
在杭州某老旧小区开美喜福便利店的张姐,最初也想做24小时营业。但坚持一个月后发现,晚上11点到早上6点,平均每晚只进来3个顾客,最多买瓶矿泉水。“电费加夜班工资,一晚要亏200元,实在扛不住。”现在她改成早6点到晚11点营业,反而比之前多赚了钱。
但在年轻人口密集的新社区,情况完全不同。广州番禺某小区的美喜福店,晚上10点到12点是外卖高峰,年轻人懒得下楼,通过平台点啤酒、零食和日用品。店主李哥专门雇了个夜班员工打包外卖,这个时段的线上订单能贡献2000元流水。“小区里租客多,夜猫子也多,24小时营业才有意义。”
社区店的夜间商品要接地气。李哥的店晚上会把避孕套、验孕棒摆到收银台显眼位置,还备了常用药和充电线。“有次凌晨3点,一个姑娘买了验孕棒和热牛奶,后来成了常客。”这些应急商品虽销量不大,却能让顾客记住“这家店半夜也开门”。
交通枢纽:全天候的流量密码
北京南站附近的美喜福便利店,24小时都像赶集。凌晨4点,赶早班火车的旅客买包子和豆浆;中午12点,行李箱在货架间挤来挤去;深夜11点,刚下火车的人抢购充电宝和瓶装水。店主赵姐说,这里的客流没有明显低谷,单日最高营业额能破3万元。
交通枢纽店的选品要紧扣“应急”和“便携”。赵姐的店里,便携装洗漱用品卖得最好,某品牌旅行套装每月能销500套;保质期长的真空包装食品占比达40%,适合长途携带。美喜福的区域仓库离南站只有8公里,能实现2小时紧急补货,避免了因断货损失生意。
但这里的运营难度也最大。赵姐雇了6个员工轮班,光夜班就有两个人值守。“旅客素质参差不齐,有次半夜遇到醉汉打碎货架,收拾到天亮才恢复营业。”她在店里装了6个监控,还和车站安保建立了联动机制,这才把损耗率控制在5%以内。
24小时便利店的生意好坏,本质是对“夜间需求”的精准判断。写字楼和交通枢纽的夜间客流有保障,值得坚持;而普通社区若夜间人流稀少,强行24小时营业只会亏本。美喜福的督导常说:“开店不是比谁营业时间长,而是比谁更懂顾客——他们需要的时候你在,不需要的时候别硬撑。”
王磊的店能赚钱,是因为抓住了加班族的夜宵需求;赵姐的店红火,得益于南站的全天候客流;而张姐及时调整营业时间,同样实现了盈利。说到底,24小时只是一种经营模式,能否赚钱,还要看是否匹配周边的消费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