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安庆,为什么在太平天国时变得如此关键?
发布日期:2025-07-13 06:45:33 点击次数:110
在太平天国打仗的那些年里,要是说哪个城市对形势影响最大,那安庆肯定是头一个。
起初,陈玉成和李秀成带着太平军,一路打胜仗,不仅攻破了江北和江南的大营,还往东打下了苏常地区,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,仿佛要迎来新的辉煌。
不过,安庆一丢,太平天国很快就陷入了绝境,离覆灭也就差个时间问题了。
那时候的安庆,真的是个至关重要的地方!
不过,在很久以前的历史岁月里,安庆虽说也是个重要地方,但却从没打过什么一锤定音的大战,就连有些挺关键的战斗也没在安庆打响!
那为什么偏偏到了太平天国那时候,安庆就变得那么关键,好像赢了或输了那里,就决定了生死存亡呢?
【太平天国之前:名声在外,饱受战火,但少有大战的安庆】
淮河地区的保护屏障,长江边上的重要通道。——《地理历史简述》
安庆一直都很重要,大家心里都有数!
安庆历来都被看作是“南京的大门”和“长江边上的重要通道”。
因此,安庆这个地方,从很久以前就一直遭受战争的摧残。
但是,那时候的安庆,看起来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的作用。
很典型的例子,得说上两个。
一、说的是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会儿。
东汉末年时候,孙策打败了刘勋,攻进了皖城,这个地方现在属于安庆。他进城后,杀了好多无辜百姓,然后才离开。
曹操发现了皖城的关键位置,便占领了皖城,还打算把它当作攻打东吴的出发点。不过,江东的吕蒙看穿了这一点,他说:“皖城这块地方太好了,一旦发展起来,敌人兵力肯定会增强。”于是,吕蒙拼命攻打,最终把皖城抢到手,还把它建成了重要据点。
后来,经过多次你来我往的战斗,到了243年,在司马懿的带领下,魏军终于占领了皖城,从此皖城就成了魏国的地方。
这么说吧,皖城那时候确实是个大家都想抢的地方,挺重要的,但其实它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
孙权占领了皖城,不过他还是得一次次地抵挡曹操对濡须发起的猛烈进攻。
公元243年,曹魏占领了皖城,但之后的27年里,他们始终没能对东吴构成真正的威胁。
说到三国时候吴国的几个重要地方,西陵、江陵,还有濡须(现在属于芜湖)这些城市,都比皖城来得更加关键。
二、说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事儿。
在元朝末年,陈友谅占领了武昌,而朱元璋则掌控了应天,就是现在的南京。他们两个势力一个在上游,一个在下游,相互争斗不休。
1358年,陈友谅攻下了安庆。第二年,朱元璋又把安庆给抢了回来。可没过多久,陈友谅手下的大将张定边又一次占领了安庆。
从那以后,差不多两年多的光阴,安庆都被陈友谅掌控着。
不过,就算丢了安庆,朱元璋也没被认为“肯定撑不久”,反倒是,他最终赢得了胜利。
另外,安庆这个地方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战斗,不过看起来都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
简单来说,就是说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,安庆虽然大家都觉得它挺重要,但打来打去,它并没真正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。
【原本也没有高度重视安庆的太平军】
太平天国那时候,安庆已经是安徽的老大城市了,它还是太平军攻下武昌后的第二个大省城呢。而且啊,太平军本来就打算拿下金陵作为自己的地盘,这事儿本应该让两边都特别留神的。
不过,可能是因为历史习惯的原因,一开始,太平军和清军看起来都没把安庆太当回事儿。
1853年2月的时候,安庆被太平军首次打了下来。
不过,那时候的太平军,只是把它当成去南京的路上一个临时落脚点,到手后就很快又放弃了。
六月的时候,太平军开始了他们第一次往西边出征的行动,又一次打下了安庆这座城市。
不过,太平军没去用大批兵力守着,他们一个劲儿地攻打南昌,可最后,南昌还是被清军给抢回去了。
我们发现:那时候,安庆成了清军和太平军抢来抢去的地方,可奇怪的是,他们好像都没看出安庆有多关键,打下了城却都没派多少兵去守着!
那后来安庆怎么就成了个决定生死的关键地方呢?
【形势不同了1:安庆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屏障”!】
古时候,安庆是个大家抢着要的地方,人们都说它是“金陵的咽喉”,但其实,安庆是被占领还是失去,并不会立马改变大局。
在过去很多年代里,安庆发生的战争,多半都是因为南边和北边对着干。
所以,就算北方军队占领了皖口,要是没法控制江面的主导权,他们也过不了江,这样一来,就没法对南方的政权造成致命伤害。
所以,说到三国那时候的事儿,就算曹魏占领了皖城,他们也过不了江去消灭吴国。两边抢皖城,其实主要是为了抢淮南的控制权,并不是说要拼个你死我活。而且啊,要说到争淮南这块地方,合肥和濡须这两个地方,比皖城还重要呢。
前面说到的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较量,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南北大战。
那时候,朱元璋在两年多时间里没豁出命去夺回安庆,原因是:他手里握着洪都(南昌)还有江西的好大一片地方呢。
要是陈友谅没先去打洪都,而是直接往东走,那洪都(南昌)的兵马就能从鄱阳湖溜进长江,从后面给陈友谅来个突然袭击,还能拦住或者至少捣乱他的后勤补给。
就像唐代大将李光弼讲的那样,这就像“长臂猿一样灵活有力”的阵势!
太平军和清军打仗,不光是南北方在打,东西方也在打,不过主要还是东西方之间的较量。
太平军攻打南昌没成功,就挡不住敌人从后面偷袭长江。这样一来,敌人就能大胆地顺着长江一路打到安庆。要是安庆也守不住,清军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攻打天京了!
比如说,太平军刚踏进天京没多久,向荣和琦善带领的清军就从安庆那边赶过来,直冲天京的外围,建起了江北和江南两座大营。
因此,在太平天国那会儿,安庆就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保卫金陵的坚固防线”。
因此,攻打南昌没能成功后,石达开迅速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庆上,这确实是个聪明的做法。
【形式不同了2:安庆成为天京最后屏障】
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和局势不断演变,安庆渐渐变成了守护天京的最后防线。
先聊聊现在的情况有啥新动向。
要想在长江上占得先机,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水上的控制权。
本来,太平军掌控着水道控制权,他们从武昌一路打到南京,势不可挡,靠的就是这股水上力量。
不过,在往西边打的时候,太平军的水上部队吃了个大亏,被打得七零八落。从那以后,湘军就占据了水上力量的优势。
通常来讲,要是占据东南的势力没了水军的优势,那基本上就得赶紧“举手投降”了。
太平军后来之所以能再撑十年,靠的是当时技术的进步。
元朝打败南宋那会儿,元军就想出了个法子,用陆军在岸边扔石头打船,这招还挺管用,常常能取胜。
技术不断进步,火器也越来越先进,这样一来,“在岸上控制水面”的办法就变得愈发管用了。
所以,到了后来,太平军在对抗湘军水师时,主要靠的是沿岸的堡垒。
这样一来,安庆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
长江中下游有个地方,就是九江到安庆那段,江比较窄,北边靠着大别山,南边是江南的丘陵地带。太平军能利用这儿的地势,守住要道,用炮火管住江面。
不过,从安庆往东一直到天京,江面变得越来越宽,按照那时候的火炮威力,想靠陆地力量来控制江上,阻挡水军前进,那是不可能的了,水师可以一路无阻!
因此,没了水军的保护,安庆就变成了守护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!
【形势不同了3:安庆成为太平天国随时“复振”的基石】
安庆之所以变得这么关键,靠的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作为。
石达开和陈玉成的努力,让安庆变成了太平天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。
最早发现安庆需要大力发展的,是石达开。
1853年9月,安庆被太平军第三次打了下来。
这回,石达开打定主意要好好发展安庆!
1、建起结实的城墙防御设施。
那时候,安庆虽然是省城,但其实并不大,而且防御能力也挺弱,“城墙周长九里地,高度却不到两丈”。
虽然城外有像外马山、大观亭这样的陡峭江岸和高地,可以用来向江面开炮阻拦敌人,但要是敌人铁了心要打进来,凭当时的武器装备,这样的阻拦根本挡不住敌人攻破薄弱的城墙。
所以,石达开动手大搞起了城墙防御建设。
石达开在黄花亭和马山两个地方建起了泥土城墙,还在准提庵那里砌了泥墙,拦住进城的路。他在北门楼上装了火枪大炮,在各个城门上都加盖了瞭望楼这样的防御设施;另外,他还在迎江寺造了炮台,把城墙加高了5尺,把五个城门都给堵上了,只留下小南门让人进出。
城南靠着江边建起了高墙,拿大江当作护城河,让人没法爬上去。
陆地上的城门外面都建起了高高的城墙,这些城墙特别坚固,炮火都打不进去。城墙外面挖了两丈深的壕沟,里面插满了尖桩;壕沟外面还有溪流和池塘环绕保护着。
经过一番用心建设,安庆变成了一座很难被攻下的结实之城。
2、加强周边地带,构建多层次的防护网。
接着,太平军不断打下集贤关、桐城、巢县等二十多个地方和一些重要关隘。
这样一来,安庆就建立起了一个结实的多层次防线。
3、安庆好起步,咱们在安庆试试新规矩。
与此同时,石达开在安庆搞起了新的一套改革办法。
石达开占领了许多乡镇后,开始安排地方管理者,搭建基层管理体系,并且挑选那些站在太平军这边的人来做乡官,给他们分配工作。
另外,石达开没有像《天朝田亩制度》那样,要求所有东西都归公,不让个人拥有财产。他推行的是减轻税收负担的政策,以此来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和他们的利益。
因此,安庆周边的老百姓都支持太平军,当地的生产也快速进步,这里渐渐变成了太平军的一个重要据点。
这样一来,安庆就成了太平天国壮大起来的重要支撑点。
只要守住安庆,天京就安全无忧了。
虽然清军老是在天京周边弄什么江北、江南的大本营,而且大清在天京东边、南边还占领着好多地方,但是只要安庆守得住,天京就安全无虞。
只要安庆的防线稳稳当当,清军就没法在天京周围占到便宜,这样太平军就有机会壮大起来。
掌握了安庆,太平军就有了充足的粮食和士兵来源。
安庆逐步发展,成为太平天国一个相当稳固的大后方。
附近的粮食储备丰富,还有人手帮忙,这样太平军打仗时就有了个可靠的大后方。
3、只要安庆在握,太平军就能拥有一定的战略上的自由权。
安庆这个地方,往北能走到庐州那边,也就是合肥,往南呢,可以进入江西和皖南地区,往东经过南京,就可以打算着去江浙一带了。
所以,就算太平军四面楚歌,处境艰难,但只要守着坚固的安庆作为大本营,他们就能利用内部的有利条件,把兵力聚到一起,专心对付一面的敌人。
太平天国在晚期取得的几次大胜仗,还有人们说的那个“重新振作”,全都是靠这些赢得的!
安庆,虽然老被人们叫做“金陵的守护神”,可是呢,在历史上,它并不是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,成为那种一锤定音的地方。
所以说,咱们得跟着情况的变化,明白安庆有多关键,并且把眼光放这儿,这可得有点大局观才行。
石达开首先意识到了安庆的重要性,费尽心思在这里布局,为太平天国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发展根基。
后来,太平天国在西征路上扭转了败局,就算水军没了,天京还发生了内乱,但他们还是撑了很久,并且还迎来了一段小高峰,这全靠之前的那些转变。
曾国藩铁了心要把安庆作为打败太平天国的关键,面对重重压力,他始终“一根筋”坚持到底。拿下安庆这一战,让原本势头正猛的太平天国一下子就没了气焰,他的战略真是够狠够准!
可以说,要是石达开没管好安庆,太平天国可能早就撑不过那么多年了。
要是曾国藩没扛住压力,没一门心思攻打安庆,那大清要想摆平太平天国,还不知道得拖到猴年马月呢!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- 上一篇:穿越古今五千年,历史碎片里,我悟透王朝兴衰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