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爱电竞 > 新闻动态 >

1948年锦州战役秘档:卫立煌“金蝉脱壳”计划为何失败?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0:56:54 点击次数:73

1948年5月11日的清晨,卫立煌提前抵达了沈阳机场,廖耀湘、郑庭笈等一众将领亦聚集在待机的人群之中。伴随着飞机缓缓降落,踏上舷梯的是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,他身后紧随九位随员与译员。

卫总司令脸上洋溢着喜悦,这是因为这成为了与南京方面进行谈判的关键砝码,实乃期盼已久的一刻。

卫总司令

顾问团来去匆匆。5月11日夜幕低垂之际,卫立煌在宴请宾客以示欢迎之后,随即与巴大维展开了私密而深入的交谈。

5月12日在卫立煌与廖耀湘的伴随下,顾问团莅临抚顺新编第22师的总部,观摩了实弹射击及多兵种协同演习。

5月13日即飞离沈阳。

然而,在卫总司令的眼中,此次邀请顾问团的行动成效斐然。不久后,在一场军事会议上,卫立煌自豪地向高级将领们详细通报了顾问团此行的公开宗旨(而密谈的具体内容则未见于历史记载):

1、考察沈阳机场设施及容量。

2、即将运抵的十批美制武器装备,预计将在1949年初悉数到位。

3、实地考察新1军、新3军、新6军以及第207师的装备状况,旨在更新超出使用年限的轻型与重型武器。

郑军长

卫立煌因而满怀信心,下令沈阳部队积极储备粮食与弹药,意图在东北地区有所建树。

依据49军军长郑庭笈的追忆,自顾问团离去之后,卫立煌私下里难掩激动之情,向其坦言道:“十个师装备到,就有办法了!”

换言之,卫立煌初抵东北时,满怀信心,且在获得美军顾问团的助力与承诺之后,他对东北的战略布局更是主动出击,亲自飞往南京,成功说服了老蒋。暂不宜急速撤离沈阳主力至锦州,而应坚持既定策略,长期坚守长春、沈阳及锦州的防线。

然而,进入六月,那位素有“习惯性变卦”之称的“老头子”再次作出调整,命令东北剿总所属部队务必迅速攻克沈锦铁路线,同时,沈阳的主力部队亦需做好撤离至锦州的各项准备。

卫立煌怒火中烧,须发皆张,目眦欲裂,于7月中旬毅然再次启程飞往南京,亲自进行辩驳!

新六军海运东北

01

东北剿总将领集体违令

黄埔军校校长对地图的解读颇有造诣,面对着五十余万大军,困守东北三城之境,他深知此非长久之策,终将面临四期学生的逐一清算。

至1948年春末夏初,这一想法愈发坚定,决心将沈阳的主力部队调往锦州。

当时,沈阳至锦州的铁路与公路线路,频繁陷入中断的困境。

显而易见,该路线正处于冀察热辽军区部队的严密监控之中。程子华司令员轻咳数声,指出道路至少需中断三天。如此一来,卫立煌的主力部队想要撤离至锦州,简直是谈何容易?

据此,必须发起进攻。依循老蒋的旨意,沈阳仅需保留原东北军的第53军及第207师守卫。

其他各军悉数出动,携带所有战车、炮兵、骑兵等直属部队,共同构成了不少于二十万人的强大阵容。机动兵团在廖耀湘的英明指挥下,部队奋勇向前,朝锦州方向发起猛攻。

这个剧照有点像

为确保该方案得以实施,老蒋便将廖耀湘紧急召回南京,并向黄埔六期的学子们下达了严令,要求他们务必严格执行此一指令。

廖司令官起初欣然接受命令,毕竟当时的第九兵团仅下辖两个军。若成立一个负责撤离沈阳的机动兵团,廖耀湘的军权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。

卫立煌心生忧虑,生怕廖耀湘将沈阳的主力部队带走,这样一来,自己岂不是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沦为一名孤军奋战的将领?

在他的坚决反对下,该机动兵团的成立始终受阻(直至辽沈战役的战鼓擂响,方才勉强组建了规模缩小的“西进兵团”),对于卫总司令的这一抗命行为,蒋介石怒不可遏。

7月中旬来临之前,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梁华盛、参谋长赵家骧以及第6军军长罗又伦等要员,陆续被召集至南京。

老蒋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,力促他们遵从指令,众人却异口同声,声称若有人率军离开沈阳,必将遭受毁灭,而率先出头者,无疑是个傻瓜。

剧照

军中最高统帅的指令下达,东北剿总上下层级,除廖耀湘一人立场暧昧不明外,竟无一人不表示反对,如此的军令执行模式,实令人费解。

尤其是总司令亲自以身作则不遵从,老蒋更是怒不可遏,恐怕又要重蹈1934年背后诋毁白崇禧的覆辙:这简直是外国军队的作风!

迫于无奈,蒋介石毅然决然另辟蹊径,决定让范汉杰担任司令官之职。冀热辽司令部由秦皇岛迁至关外。

与此同时,从山东紧急调遣第9军与第54军加入,以增强实力。他们从西南方向发起攻势,旨在打通沈锦线路线,以便为沈阳的主力部队撤退提供支援。

1948年7月20日,卫立煌应召赴南京,此行焦点集中在范汉杰所部如何部署的问题上。先就餐饮一顿,再展开激烈辩论,辩论过后,再继续用餐。

卫立煌虽是铁骨铮铮,却未曾料到,范汉杰身为黄埔一期的高门弟子,自是明白究竟该遵从何人之令。

剧照

02

卫立煌方案遭否。

自1948年2月起,范汉杰将军以陆军副总司令之职,被调任为冀热辽边区司令官,其司令部设于秦皇岛。

该作战单位的管辖范围,自关内冀东之地,绵延至关内锦州一隅,横跨东北与华北两大战略战区交汇之地,其战略地位尤为关键。

辖区范围几乎超越了明末的“关宁防线”,囊括了锦州、锦西、绥中、山海关等城市,还包括了葫芦岛与秦皇岛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军事港口,总兵力调控能力高达十五万人以上。

按理论分析,至1948年7月,该司令部受“东北剿总”与“华北剿总”的双重领导。

事实上,卫立煌与傅作义均难以全面驾驭。考虑到卫立煌及东北将领均不愿放弃沈锦线而撤退,蒋介石特地委派范汉杰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,率主力部队出关,专责执行此任务。此举既蕴含牵制对手之意,也显现出分权的策略,卫立煌对此心知肚明。

范副总司令

鉴于此事无法阻止,卫立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,在范汉杰司令部驻地的安排上,与蒋介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

后者倾向于将指挥所置于锦州,此举既可封锁辽西走廊全域,又可灵活调兵,随时打通沈阳至锦州的交通线,以支援沈阳主力的撤退行动。

卫立煌对南撤锦州一事始终抱持悲观态度,他坚决主张将范汉杰的指挥中心置于葫芦岛。

鉴于其地处港口之便利,既能确保供应充足,又能确保行动灵活自如。一旦战局不利,可迅速登船撤离,从而避免被解放军尽数围困而遭受全歼之险。

倘若卫立煌的计策得以实施,恐怕将会带来不少困扰。如此一来,辽沈战役一旦爆发,即便东北野战军成功攻克锦州,亦只能将长春与沈阳的敌军困于城内。

范汉杰部主力凭借港口的地理优势,顽强抵抗,若实在难以支撑,便可通过海上通道撤退,如此一来,战役的最终结果必然受到影响,成效大打折扣。

实际上,隶属范汉杰指挥的阙汉骞部下辖的四个师,加上葫芦岛港的驻防部队,共计兵力不少于6万人(此数字未包含东进兵团的其他部队),最终竟成功撤离东北。由此可见,卫立煌的军事洞察力绝非平庸之辈。

大军南下

卫立煌的此一计划,既神秘又确凿无疑。据廖耀湘所述,卫立煌在事后曾向他透露:“

“(范汉杰)我倾向于将指挥所设在葫芦岛,而蒋介石则坚持必须选址锦州。最终,我要求范汉杰将驻地迁移至葫芦岛,尽管范汉杰遵循了蒋介石的指令,但我的意见并未得到采纳。”

从纯粹的军事视角来看,此方案同样显得更为妥当,鉴于葫芦岛与锦西均与锦州相距不足百里之遥。

范汉杰巧妙地以主力兵力控制了港口与锦西,此举不仅兼顾了锦州的防御,同时也确保了自身部队的灵活机动。这种布局与平津战役中塘沽与天津间的战略部署颇为相似。

刘亚楼统领三十四万雄师,虽成功剿灭天津之敌十三万,但对塘沽的包围却未能实现。最终,仍有五万余敌军借助海路成功遁逃。

辽沈战役一经打响,锦州陷入重围,杜聿明的指挥所依旧选址葫芦岛,此事实为有力佐证。

若“卫案”方案成功执行,范汉杰指挥所若真设于葫芦岛,几乎可以推断,他很可能不会名列辽沈战役的俘虏将领名单。此外,逃离东北战场的部队数量也可能大幅增加。然而,为何这个计划最终被废弃呢?

几个城市的位置

03

范汉杰无处可逃。

究其根本,老蒋对卫立煌的不信任与不满日益加深,尤其是在卫立煌“借洋自抬身价”的行为,以及他违抗命令拒不撤军锦州等事件上,这些因素共同促使老蒋生出了更换马前的念头。

不惜一切代价,务必寻觅一位能够严谨遵从指令的将领,以执掌东北的军务大权。

1948年,风雨交加之际,贸然撤销卫总司令的职务,实属不妥。兵法有云,临阵易将乃兵家之大忌,加之当时并无合适的人选能够接替。

因此,老蒋旨在挑选一位忠诚的将领,此人须能成功执行沈阳主力部队撤退至锦州的行动,力求尽可能多地保住精锐力量。

最初,戴眼镜的廖耀湘被纳入考虑范围,然而,廖司令官在面对出沈阳直指锦州的抉择时,始终犹豫不决,缺乏决断的勇气。他渐渐与卫立煌将军立场趋同,共同主张坚守沈阳。

而后,目光所及之处,便聚焦于蓄须的范汉杰,总而言之,卫立煌似乎被有意地置于一旁。

猛攻锦州

鉴于范汉杰的核心使命在于将沈阳的主力部队调集至锦州,因此将指挥所设于葫芦岛显然是欠妥当的。

老蒋强令下,范汉杰任命。东北剿总副总司令,锦州指挥所主任”,除了强化锦州与葫芦岛地区的防御力量,还需适时确保沈阳至锦州的交通线畅通无阻。

范汉杰回忆历史时表示:南京知情人士透露,原本蒋介石计划指派廖耀湘率领沈阳的主力部队前往锦州,并打算将东北军权托付于廖。然而,鉴于廖耀湘受到卫立煌的制约,无法执行蒋介石的指令,蒋介石随后又考虑通过我方力量打通沈阳至锦州的交通线,从而撤退东北的主力部队,并将权力转交于我。

换言之,东北地区错综复杂的人事网络,极大地延误了蒋军的战略部署进度,同时亦导致了指挥体系的涣散和缺乏统一性。

尤其是卫立煌关于将重兵部署于葫芦岛的建议,因其背后隐藏着蒋介石难以启齿的私心,最终不幸被否决。而在这场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,光阴似箭,悄然流逝。

占领东北剿总

在这段期间,西柏坡与哈尔滨双城间的电文交流,亦步入了最为关键的时刻。

在毛主席的悉心开导与激励之下,恰逢范汉杰的任命宣布之际,东野的首领们迅速确立了战略决策,即挥师南下,攻克锦州,并——就地歼灭卫立煌部”的决心!

范汉杰原在秦皇岛定居,对东北的军事局势早已深感绝望,因此拖延着不愿赴任,辗转于杭州与广东之间。

面对已达极限的忍让,老蒋于8月19日在南京紧急召集会议,范汉杰遂当众提出辞呈,老蒋闻言,怒不可遏。“不干我能如何?”

最终,时限被设定为二十日之内必须返回防地。面对此令,范汉杰无奈之下,只得于八月末抵达锦州就任。他尚未完全熟悉当地情况,亦未及深入探讨打通沈锦线的策略,1948年9月12日,东北野战军便突然兵临城下,发起了猛烈的攻势!

示意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