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GPS在俄乌吃了大亏,解放军不用北斗炸弹,肯定是先见之明!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15:46:44 点击次数:100
俄乌冲突打到现在,俄罗斯电子战让美国提供的那些所谓高科技武器露了馅,尤其是GPS定位系统,常常失灵,这事让人不得不佩服战略布局的远见。
俄乌战场GPS制导系统失效
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部署了多种电子干扰手段,从2023年起就开始影响美国JDAM炸弹的命中率。美方文件显示,这种炸弹依赖GPS信号来调整轨迹,但俄罗斯的Zhitel系统能发射伪信号,覆盖30公里以上,导致炸弹偏离目标数百米。乌克兰部队在2023年春季行动中发现,多枚JDAM未能击中俄军坦克群,而是落入空地或河流,作战效果大打折扣。
俄罗斯还使用Pole-21设备,这些安装在卡车上的干扰器,能压制多频段信号,乌克兰指挥部报告说,2023年4月泄露的五角大楼情报证实,俄罗斯电子战让JDAM准确率下降到不足一半。进入2024年,问题更严重,俄罗斯加强干扰部署,尤其在南部和东部前线,乌克兰被迫暂停使用某些GPS引导的Excalibur炮弹和HIMARS火箭,因为信号中断后,这些武器只能靠惯性飞行,误差迅速累积。
纽约时报2024年5月报道指出,俄罗斯干扰技术已扩展到波罗的海地区,影响军用和民用GPS,乌克兰试图用反干扰变型如JDAM-ER,但测试显示旧版炸弹仍易受影响。俄罗斯这些设备移动性强,常在夜间转移位置,避免被乌克兰无人机锁定。2023年10月,乌克兰曾用其他手段摧毁一处俄罗斯干扰站,但整体干扰网仍保持优势。华盛顿邮报2024年5月文章提到,乌克兰停止使用部分西方武器,转向混合战术,以减少对卫星制导的依赖。
俄罗斯电子战能力在冲突中逐步升级,从初期针对特定区域,到2024年覆盖更广,这让美国精密武器的弱点暴露无遗。乌克兰开发了Lima系统试图干扰俄罗斯滑翔炸弹,但对GPS的干扰仍是个难题。福布斯杂志2023年11月分析说,即便JDAM在干扰环境下有惯性备份,但精度远不如设计值,战场实效不如预期。俄罗斯利用本土GLONASS系统,但也面临类似风险,不过其干扰设备更注重防御本土信号。
整体看,俄乌冲突从2022年持续到2025年中期,GPS制导武器的可靠性问题已成为关键教训,美国不得不加速研发家用干扰 seeker 来应对。
解放军精确打击避用北斗炸弹
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中展示出强大联合作战实力,但没有大规模装备北斗卫星制导滑翔炸弹。演习分2024A和2024B两次进行,东部战区部队从陆海空多维度发起精确打击,歼-16和歼-20战机携带激光制导炸弹和火箭弹,精度控制在3米以内,能针对桥梁特定部位下手。演习中,火箭部队发射密集火力覆盖模拟目标,空军协调地面激光照射,确保炸弹跟随光束命中。
中国有LS-6等北斗制导炸弹技术储备,主要用于出口创汇,没让一线部队广泛采用。南华早报2024年报道,联合利剑演习强调最小化非军事损伤,激光方式比卫星制导的10米精度高得多,避免误击城市区。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,占三分之二面积,平原多高楼密集,卫星滑翔炸弹轨迹易被阻挡,无法像巡航导弹那样规避障碍。解放军航空兵热衷火箭弹密集覆盖,能高效杀伤敌方集群,在登陆作战中发挥战术优势。
而解放军空军武器库中,激光炸弹和火箭弹占比大,卫星制导仅限于特定场合。演习后,美军尼米兹号航母远离演习海域,显示对解放军能力的认可。解放军不盲从美式JDAM模式,是因为实战需求不同,注重在高对抗环境下保持可靠性。中国国防建设坚持自主创新,北斗系统虽先进,但军事应用更侧重导航和通信,避免将易干扰技术用于核心武器。
外交家杂志2018年文章指出,解放军引导炸弹部署有限,就是为防电子战风险。2024年国防报告强调,解放军通过演习验证长程精确打击能力,但优先激光和惯性组合,确保在台湾海峡等区域作战有效。
北斗策略彰显国防战略先见
结合俄乌经验,解放军避用北斗滑翔炸弹,正是吸取GPS失效教训的体现,避免在潜在台海冲突中重蹈覆辙。俄罗斯作为友好伙伴,其电子战能力在乌克兰战场证明了干扰卫星制导的有效性,中国国防规划从中获益,优先发展抗干扰武器。
台湾岛山地结构复杂,高楼林立,卫星炸弹滑翔路径易出问题,激光制导则能精准3米打击,减少附带损伤,符合中国最小化战争破坏的原则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国防现代化注重实战化,北斗系统主要用于战略导航,不让易受干扰的炸弹成为主力。未来,解放军将继续通过联合利剑系列演习,提升联合精确能力,融入更多本土技术,反对外部干涉台湾问题。
不用北斗炸弹,不是技术落后,而是智慧选择,针对台湾地形和潜在干扰。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成功案例,让中国更坚定这条路。解放军未来会加强电子战训练,开发反干扰措施,但核心仍避开卫星依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