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篮球昔日辉煌何处去,现状令人唏嘘,未来何以破局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04:23 点击次数:51
每次一提起辽宁篮球,咋说呢,笔者脑子里就老会飘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——那感觉吧,有点像小时候看老爸年轻时的军功章,既自豪、又觉得遥远。
说辽宁是“篮球大省”,估计没人会跳出来反驳。
可如今,谁还敢拍着胸脯说“辽篮天下第一”?
说到底,现如今辽宁篮球在人才培养、梯队接续、专业联赛乃至全国队层面,都有点跟不上趟了。
是不是听着有点刺耳?但事实是铁证如山,摆在那儿,不服都不行。
就拿最近2025年各级国家队、梯队名单来说吧。
咱辽宁的身影,在哪里?
男篮、女篮、U19国青,无论一队还是梯队,认真数数,辽宁籍的选手屈指可数,有的名单里压根一个都找不到。
别说统治赛场了,现在连个露脸的机会都快没了。
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令人唏嘘?
脑补一下这画面,以前辽宁人才济济,璀璨耀眼,不管联赛还是国字号集训,都有人出头露面。
现在咋滴?
没了。
一片寂静。
来,盘点一下。
中国男篮这次亚洲杯集训的名单,胡金秋、朱俊龙、周琦、曾凡博、雷蒙、张宁、赵睿、胡明轩、徐杰、徐昕……仔细看看,唯一看得上点的辽宁人张镇麟还因伤退出了。
结果,辽宁一个球员都没剩下。
你是咱辽宁球迷,听到这里会不会心头一颤?
能够硬着头皮说“辽宁篮球强国”?
真尴尬呀。
再瞧瞧女篮的阵容。
李缘、王思雨、杨力维、韩旭、张子宇……人家各地彩旗飘飘,偏偏没见辽宁的“金花”。
咱别再提“尚武精神”啦,在女篮身上都快找不到辽宁痕迹了。
更别提U19男篮、女篮国家队名单。
广东的青训选手一个跟着一个的冒出来,辽宁?
基本靠“追认”成就感。
据说男篮里有6个广东青训出来的,这一波操作简直是开挂。
辽宁人只能提醒自己“还有机会”,可是机会总要靠自己拼来的,不是吗?
回头掰指头算一算,辽宁最辉煌的日子,或许得追溯到很早以前了。
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男篮阵容齐整,主教练钱澄海领兵,王立彬、刘建立、张斌……名单里,辽宁选手零蛋。
有人说,那时机缘巧合?
可2008年北京奥运会,同样没辽宁人。
姚明(上海)、易建联(广东)、杨瀚森(青岛)……压根没人提“辽宁制造”。
一而再,再而三,这也太“巧合”了点吧?
聊到NBA,咋样?
咱们好不容易盼个希望——大姚(上海)、阿联(广东)、杨瀚森(青岛)。
嗯?辽宁呢?
难不成咱辽宁篮球“出不了国”?
也许有人会跳出来讲历史:咱辽宁以前多么辉煌多么风光。
其实历史是用来纪念的,不是天天炫耀的。
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一来,辽宁“造星工厂”连自己都难顾得住。
为啥?
钱!
说白了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广东那些地方,经济又好,青训平台又多,工资待遇优厚,谁还愿意留在东北受冻受穷?
这不是鸡蛋碰石头么。
更何况,中国体育人才流动之快,哪个地方给机会、给平台、给保障,年轻人就往哪里涌。
就像个网络梗:“打工人”的心,工资发哪里的户口就挂哪里。
谁还死守一张老籍贯,傻呀?
你看看新广东人阵容,李春江、周鹏、王仕鹏……二十年他乡,变故乡。
辽宁老本地出身的,连回老家都没兴趣。
张庆鹏、原帅,说不回来就不回来了。
如今辽宁只能广招外省青年才俊为己用。
啥外地苗子都有,米艾力(上海)、张陈冶锋(江西)、代彦龙(河南)、朱星霖(新疆)、王亚轩(新疆)、赵晨(西工大)、张翔禹(河南)、刘德明(广东)、张贤顺(广东)……
光听名字就知道,地域都遍布大江南北,这也算是一种“多元”。
可“造血能力”呢?
难道真的要变成“球员中转站”?
咱说到底,篮球还是要靠底子——青训体系扎实不扎实,俱乐部肯不肯花钱、肯不肯用心培养;社会大环境支持不支持。
现在的辽宁,平台跟经济发达地区比,差了一大截。
想想看,工资待遇、社保福利这些硬标准,一查就透。
上海、广东、江浙,哪不是“香饽饽”?
别只会感叹“流失”,要问问怎么留。
其实,要是在辽宁能给到一流的训练设施、教练资源、生活保障,谁会往外跑?
句句糙理,但不怕糙,就怕真话没人敢说。
你要说辽宁完全不行了嘛,也不至于悲观成这样。
现实中,辽宁的俱乐部有时候因为历史情结,还拼死拼活保持“辽篮特色”,可青训平台还是摆脱不了“断层”。
人才培养是场马拉松,一下一下来不及。
曾几何时,辽宁球迷总怀念08总决赛的激烈厮杀。
可那也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。
现在的年轻人看球,估计更多记得广东的王朝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不等你感怀,也不会为你“暂停”。
广东那些年“挖墙脚”,号称“抢人专业户”。
辽宁这边“守城”,可守得住吗?
世界变化太快了——哪怕你留得住一刻,但留不住一代人。
俗话说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辽宁自己青训造血要紧,别把指望都放在别处。
市场人才流动成了常态,招援外省,是无奈中的选择。
有人要问,未来辽宁有翻身仗吗?
想也不用想,机会肯定有,关键就看能不能抓住。
归根结底只有三条路,要么经济起来,给钱给平台,留住自家娃;要么青训扎实,源源不断输出人才,自己“自给自足”;要么全国“做生意”,哪里好苗子抢到哪里,但这无异于“饮鸩止渴”。
把我们都卷到“故乡”这个概念里,意义还有多少?
现在外流的人才,早就安了新家,谁还天天念家乡?
再说就算归去,也未必能适应新模式。
得,是时候接受现实,不再为“籍贯”情结抱团自怜了。
其实,大家都知道,想让辽宁篮球回到巅峰,得靠集体智慧。
球迷不是只会“黑”和“喷”,咱辽宁人的主意多着呢。
多提意见,多给建议。
别坐在功劳簿上,吹历史牛皮没用。
再牛的历史也扛不住现实的风暴。
要不,将来连“忆苦思甜”的机会都没了。
市场在变,人才也在变;咱要不变,永远被甩在后头。
说到头,谁都理解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。
也正因为如此,辽宁篮球从来没怕过竞争。
与广东缠斗几十年,惜惜惺惺,真说打不过也没人服气。
但现在时代已经换了。
球迷盼的不只是好看比赛,更盼着辽宁体育能再创辉煌,不只在篮球,也要在体坛多拿点牌,多给家乡争脸。
哪怕巴黎奥运会能闪现一次,大家也能自豪半天不是?
哎,感慨归感慨,如何走出谷底,答案其实就摆在辽宁自己手上。
青训体系得重建。
经济基础要加把劲儿。
思想转弯别太慢,视野要广,对人才要舍得投入。
社会各界,球迷、教练、俱乐部、政府,都得一块发力。
别让历史变成包袱。
让新故事写在现在,让未来有更多辽宁球员在国字号、CBA,乃至国际大赛一展拳脚,那才是正经。
写到这里,还是想问一句:咱球迷、教练、管理层,要不要给辽宁篮球再打一针鸡血?
你觉得辽宁篮球的出路在哪里?
欢迎留言,喷建议、聊感想,无论是自嘲还是“真知灼见”,都硬核讨论一把,兴许辽宁的明天,就在你的金点子里藏着呢!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