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爱电竞 > 爱电竞介绍 >

周恩来初恋投河自尽,得知其生前含冤,邓颖超大怒:她是个好人!
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20:18:10 点击次数:118

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相伴一生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,所以,周总理年轻时的第一位恋人,也经常被大家提起,作为讲述这段美好爱情的一个引子。

大家都说那位初恋女孩错过了一个棒小伙,可其实啊,她自己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“宝石”。

2017年的时候,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在她的书《我的伯父伯母》里头,头一回讲起了伯父早年的那位恋人。

周秉德回想起那时候,自己正和一个年轻小伙子谈恋爱,心里挺没方向的。这时,她伯父周恩来就用自己的初恋故事来给她引路。也是在那时,她才第一次了解到,原来伯父的初恋对象不是七妈邓颖超,而是名叫张若名的一位女士。

之后,周秉德从七妈邓颖超那里,听到了一些关于张若名的片段往事。

张若名1902年在河北保定呱呱坠地,她老爸以前当过官,所以家境相当殷实。之后,她进了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,还和邓颖超成了同班同学。

从上学那会儿起,张若名就一直住在当大夫的叔叔家里,到现在,她的堂姐妹们聊起她时,还是赞不绝口,都说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。

五四爱国运动兴起后,张若名热心投身学生活动,和周恩来、郭隆真等人一起成立了“觉悟社”。可没想到,在一次请愿时,周恩来、张若名等人被抓住关了起来。他们在牢里用绝食来表示不满,好在后来很多人帮忙求情,他们才被放了出来。

张若名出狱后,回到了保定的家,没想到家里已经给她安排好了亲事。她非常生气,于是决定离家出走。听她的堂姐妹说,张若名在悄悄离开前,给家里的每个人都悄悄写了一封信,表明了自己要走的决心。

1920年11月,张若名跟郭隆真、周恩来等一共190多名边打工边读书的学生,一起坐上了去法国的船。有个小情况要说一下,张若名其实比周恩来早到了法国九天,这是因为周恩来在路上新加坡停了,他是想和蔡元培先生一起坐船到法国。

翻译高手盛成在《纪德的态度》前言里讲起往事:“记得1920年12月28日早上八点,我匆匆跑到里昂车站对面的大酒店,周恩来就领我见了郭隆真和张若名两位。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教她们学法语。若名特别聪明,法语学得飞快,就像坐上火箭一样。到了1921年暑假,她的法语已经说得非常棒了。”

从这段回忆里能瞧出来,张若名是个挺聪明的女子,这也是让周恩来欣赏她的原因。

之后,张若名改变了单身的想法,和周恩来结为夫妻,还加入了赵世炎、周恩来、李富春等人在巴黎创建的中国少年共产党。

这时候,张若名的法语技能可算是用对了地方,她不仅能轻松看懂法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,还经常在学习小组里当主讲人。到了1924年,周恩来把张若名的演讲稿带回了中国,第二年出版的《马克思主义浅说》这本书里,总共四篇文章,其中三篇都是张若名写的。

在法国生活的日子里,张若名的成就一路飙升。但到了1924年,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,这让她与党组织以及周恩来之间的联系戛然而止。

这一年,法国共产党得到了举办纪念活动的许可,但政府规定外国共产党人不能参加。因此,法国共产党只能很抱歉地告诉其他国家的同志这个消息。不过,在法国的支部里,负责人任卓宣很固执,他不管政府的禁令,还是让张若名参加了大会并发言。这样一来,张若名的身份就被暴露了,法国警察开始跟踪并审问她。

事情发生后,任卓宣非但没有反省自己,反而把错误推到了张若名头上。张若名感到非常冤枉,于是向党组织申请退出。

周恩来多次劝张若名不要放弃革命,但她主意很坚决,周恩来也没办法,只能随她去了。后来,周恩来和张若名分了手,1924年7月他回国后,两人就断了联系。

周恩来为啥和张若名分开了呢?有人可能会猜,是不是因为张若名退了党,周恩来不高兴了?但其实不是这样的。

周秉德回想起,伯父曾亲自对她讲过,他发誓一辈子都要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拼命,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。而他想要找的伴侣,是那种能跟他一起扛过革命路上各种风风雨雨、大风大浪的战友。

周恩来把参加革命当成了自己一辈子的工作,但张若名可不这么想,革命不是她的唯一选择。那时候,她的法语说得好极了,和人沟通一点问题都没有,加上学习成绩优异,她完全可以靠考试或者学历去上大学。

另一边,张若名觉得组织里的严格规矩和忙碌生活不太适合她,这不是她心里想要的日子。周恩来明白这一点后,就和她分开了。

1928年,张若名考进了中法大学,并且在那时和中国留学生杨堃谈起了恋爱,两年后两人喜结连理。毕业后,张若名因为表现出色,被中法大学的校长李圣章邀请留下来当教授,她很高兴地接受了,专心教书育人。

1931年新年后不久,张若名跟着老公回到了国内,继续干她的教育老本行,外面的纷纷扰扰似乎都影响不到她那安稳的日子。一直到1948年,为了避免麻烦,张若名带着全家搬到了云南。

张若名过惯了不关心世事的日子,等她回过神来,察觉自己已经离党组织越来越远了。到了1949年,她和北方的老朋友重新联系上了,这时她才猛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“掉队”了。在朋友的介绍下,她加入了民盟,并且之后一直努力申请,希望能再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
每年,张若名都会递上一份长长的入党申请,她特别坚持,尽管年年都收到拒绝,但她从没想过要停下。张若名还老爱去听关于党的讲座,去找负责她入党事宜的人,聊聊自己的思想进步。

之后,杨堃讲道:“新中国成立后,每次政治活动里,我俩都挺积极,特别是张若名,党的每一个号召她都积极响应,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党的各项革命工作中去。”

可是挺遗憾的,张若名的心愿一直到头都没能成真。十年动荡那会儿,她竟被扣上了“叛徒”的帽子,就因为她之前自个儿提出了退党。虽说后来有人不断站出来说,张若名只是退党并没有背叛大家,但在那个时代,谁都不愿意站在她那一边。

1958年的某个中午,张若名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,她跳河走了。没过多久,邓颖超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,她心里既难过又恼火,站出来为张若名说话:“她可是个大好人啊!”

改革开放以后,张若名的孩子杨在道想要为妈妈讨回公道,他听说邓颖超以前很关心他妈妈,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邓颖超。邓颖超很快就回了信,有了她的帮忙,张若名的冤屈不久就得到了昭雪。